《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诗赏析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词不仅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以及优美的语言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更因其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了人们表达思念与祝福的经典之语。以下,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词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在丙辰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所作。当时,他因政治上的失意而辗转多地,与弟弟苏辙(字子由)已有七年未见。在这个本该团圆的日子里,苏轼独自饮酒赏月,心中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他借酒消愁,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词的开篇便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问句引人入胜。明月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它既是团圆、美好的象征,也是离愁别绪的寄托。苏轼在这里以问句的形式开篇,既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又引出了下文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接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句,苏轼进一步展开了对天宫的想象。他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遥远的世界,对着那轮皎洁的明月,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好奇。这种超脱尘世的想象,不仅增添了词的浪漫色彩,也为后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然而,苏轼很快又从幻想中回到了现实。“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象着自己能够乘风飞上天宫,但一想到那高耸入云的琼楼玉宇,心中又不禁生出了一丝寒意。这里的“高处不胜寒”不仅是对天宫环境的描绘,更是对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苏轼在官场中历经磨难,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因此他对天宫的高处充满了敬畏与恐惧。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苏轼又转而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珍惜。他想象着自己在月光下起舞弄影,享受着人间的美好与宁静。与天宫的高处相比,他觉得人间的生活更加真实、更加美好。这种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珍惜,不仅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苏轼将笔触转向了月光下的人间景象。月光如水,悄悄地洒落在朱红的楼阁和雕花的窗户上,照亮了那些因思念亲人而难以入眠的人们。这里的“照无眠”不仅描绘了月光的温柔与明亮,更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与无尽牵挂。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在这里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月亮的责问与不解。他觉得月亮本应是团圆与美好的象征,为何却总是在人们离别时显得如此圆满呢?这种对月亮的责问与不解,实际上是对人生无常、离别苦楚的深刻感慨。
然而,苏轼并没有陷入对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相反,他以一种豁达与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中的悲欢离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深知人生中的离别与重逢、欢乐与悲伤都是无法避免的,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自然。这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不仅使苏轼在仕途失意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生百态的豁达心态。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苏轼将全词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他衷心祝愿远在他乡的亲人能够健康长寿、平安幸福,并希望他们能够在这轮皎洁的明月下共享美好的时光。这里的“千里共婵娟”不仅是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与美好祝愿,更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与美好向往。
总的来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佳作。苏轼在词中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与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他通过描绘月光的温柔与明亮、人生的无常与离别苦楚以及亲情的珍贵与美好,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与美好祝愿,也展现了自己在仕途失意时豁达与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与赞誉,更以其所蕴含的哲理与智慧成为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慰藉与力量源泉。
67.21M迷你枪战精英直装科技
14.09M海棠书屋免费阅读无弹窗
38.92M区块琏工程技术人员考试聚题库
43.19MHey安卓app
74.56M恐龙卡片对决
63.13M托卡博卡的生活世界
71.11M抽签助手免费版
13.43M雷索纳斯2025版
45.34M麦斯历险记2
70.91MKHMD音乐官方正版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4021917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