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2017年三伏天时长揭秘:究竟是30天还是长达40天?

2024-11-01 12:20:09

2017年的三伏天究竟是三十天还是四十天

2017年三伏天时长揭秘:究竟是30天还是长达40天? 1

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频繁出现,热浪袭人,酷暑难耐。2017年三伏天超长待机40天,比2016年多了10天。很多人要问,为何三伏天有30天也有40天?这就得从三伏天的推算方法说起。

2017年三伏天时长揭秘:究竟是30天还是长达40天? 2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冬至后第一个壬日为冬至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庚日的日期在公历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公历7月7日至7月19日之间。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初伏(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公历7月12日左右—公历7月21日左右),共十天。

中伏(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公历7月22日左右—公历8月10日左右),共十天或二十天。

末伏(三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公历8月11日左右—公历8月20日左右),共十天。

2017年夏至(6月21日)后的第三个庚日(7月12日)入初伏,第四个庚日(7月22日)入中伏,8月11日入末伏,8月20日出伏。因此,2017年三伏天共计40天,比去年多10天。

具体到2017年的三伏天来说,7月12日至7月21日为初伏10天,7月22日至8月10日为中伏20天,8月11日至8月20日为末伏10天。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30天或40天的差别呢?这和庚日的出现早晚有关系。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迟早不同,就决定了中伏的长短。

传统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头伏),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三伏),总称三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既然说到伏天,那么必不可少的就要提到“冬病夏治”的“三伏贴”了。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如银行卡大小,一般四个为一组使用。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贴在后背一些特定部位上,据信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后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时即可揭下。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3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哮喘发作的症状。

三伏贴疗结合了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中药穴位贴敷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三伏贴虽然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但不是“万能贴”,不是所有人群都适用。

适宜贴三伏贴的主要有三类人群:

一是患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

相关下载
最新游戏
  • 恐怖小镇类型:冒险解谜
    大小:59.86M

    恐怖小镇是一款充满惊悚与悬疑的冒险解谜游戏。玩家将置身于一个...

  • 搞笑变声器类型:实用工具
    大小:2.34M

    搞笑变声器是一款趣味十足的音频处理软件,旨在为用户提供丰富多...

  • TCP连接软件类型:实用工具
    大小:89.86M

    TCP连接软件是一款专业的网络工具,旨在帮助用户轻松建立、管...

  • 第二银河游戏类型:策略塔防
    大小:22.33M

    第二银河游戏简介 《第二银河》是由紫龙游戏旗下Blac...

  • 幸福里app类型:生活服务
    大小:93.60M

    幸福里APP是一款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幸福生活服务的移动应...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敬请来信告知 ,我们将及时删除。 琼ICP备2024021917号-13